造成該病發生的原因如下:潛水人員潛水後,若未按減壓表作減壓停留上升,到達水面上岸後,則潛水人員體內組織器官有殘留的氮氣形成。此時,潛水後潛水人員若搭乘飛機,會因飛機起飛上升,高空中大氣壓力減少,造成原殘留在潛水人員體內的氮氣變大形成氣泡,致潛水人員在飛機艙內發生減壓病或空氣栓塞症;若已罹患減壓病,則會使得減壓病症狀變得更為嚴重。
為了避免潛水後飛行致減壓病的發生,美國潛水人員緊急醫療網(DAN)對潛水後飛行之建議如下:
一、潛水人員若一日只作單一次潛水,則潛水人員於搭乘飛機前,應至少有12小時之水面間歇休息時間後,再搭乘飛機。
二、潛水人員若一日作多次重複潛水,則潛水人員於搭乘飛機前,應至少有24小時之水面間歇休息時間後,再搭乘飛機。
三、記住以上之建議並非為一準則,不管水面間歇休息時間多長,對於以上之建議並不能保證可預防減壓病的發生。
為配合國人之身高、體重及潛水習慣,經多年之治療經驗及病歷統計,個人之建議如下:
一、潛水人員若潛水深度小於70英尺且遵循減壓表上升,則其搭乘飛機前,應至少有12小時的水面間歇休閒時間後再搭乘飛機。
二、潛水人員若潛水深度小於70英尺,但未遵循減壓表上升,則其搭乘飛機前,應至少有24小時的水面間歇休息時間後再搭乘飛機。
三、潛水人員若潛水深度界於水下70至130英尺且遵循減壓表上升,則其搭乘飛機前,應至少有24小時的水面間歇時間後,再搭乘飛機。
四、潛水人員若潛水深度界於70至130英尺,但未遵循減壓表上升則其搭乘飛機前,應至少有36小時的水面間歇休息時間後再搭乘飛機。
五、潛水人員若潛水深度界於130至170英尺或以上,且遵循減壓表上升,則搭乘飛機前,應至少有36小時的水面間歇休息時間後,再搭乘飛機。
六、潛水人員潛水深度界水下130至170英尺或以上,但未遵循減壓表上升,則搭乘飛機前,應至少有48小時的水面間歇休息時間後再搭乘飛機。
七、以上之建議,並非為一準則,不管水面間歇休息時間多長,對於以上之建議並不能保證可預防減壓病的發生。
另外值得建議為:
一、潛水後勿立即從事水面上拖曳傘的活動,避免因人體經拖曳傘帶動升高後,因大氣壓力減少,造成體內殘餘氣泡的生成,致減壓病或空間栓塞症發生。
二、潛水後勿立即從事高空彈跳活動,避免因人體經高空彈跳後,因過份激烈的震盪及大氣壓力瞬間的變化,造成體內殘餘氣泡的生成,致減壓病或空氣栓塞症發生。
所以,先從事拖曳傘或高空彈跳後,再從事水下的潛水是較為安全的。
桃園敏盛醫院經國院區傷口照護暨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 陳興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