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發現溺水現象的竅門

作者:曾紹昌


身為救生員,尤其剛結訓的學員,總懷著滿’腔服務熱忱,恨不得馬上去海邊、溪河邊一展所學──救人去也!然而當你執勤時,在成千上萬的戲水泳客中萬頭鑽動下,卻有不知從何著手警戒起,從那裏去發現溺者的困擾。看到經驗豐富的前輩,眼光一掃即能輕易發現那個泳客有危險,那個人已經溺水了,打從心底非常羨慕前輩的厲害,其實你大可不必羨慕別人,現在;你只要能按照以下所介紹的要領去做,你也可以跟前輩做得一樣好!

  1. 『最安全的地方,就是最危險的地方』拿來套在游泳的大環境裏,針對初學者或不會游泳的人,真是一針見血之見。
    通常發生溺水事件,很少在1.5公尺以上深度,且離岸10公尺外的地方出事 (乘坐浮具不含在內)。大都在水深及胸、頸或腰、膝部位遭遇不幸,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呢?一來這種深度,泳者雙腳都能踩到底,自認安全穩當不會出事,而盡情戲水,忘卻對水底環境不熟悉,坑洞、裂縫、石頭到處有,稍一不留神陷入坑洞或踢到石頭跌倒,嗆水又一時緊張,身體失去平衡(初學者水中平衡感差,不易站立),手腳亂抓亂划,結果造成頭重腳輕身體僵直,雙腳踩不到底,喝水、嗆水更,而無法衝浮出水面換氣,溺水事件因此發生矣。其實在水深及胸、頸位置的溺水,溺者若能保持鎮定、閉氣,讓身體筆直下沉,不消兩秒雙腳必可踩到底,此時雙腳用力一蹬躍,頭部必能浮出水面吸氣,如此周而復始,就可順利脫困;萬勿低頭直挺雙腳,想在水中不著地的情況下,能躍出水面吸氣!因為你並沒有受過韻律呼吸的訓練,否則更易自保,輕易脫離險境。
  2. 很多初學者甚至會游泳的人,尤其是小孩和年輕人,因急於一探海底奧秘,未經練習或教練指導,即戴起面鏡、呼吸管、蛙鞋浮潛去也。此時警戒者應注意其浮潛動作,若手腳不時在動,且呼吸管每隔不久有噴出水來,或頭部抬出水面換氣則無問題,反之;若全身俯趴水中,手腳頭突然掙扎數下後,即全身不動持續20~30秒,此時應可判定浮潛者有嗆水昏迷現象。潛水者在浮出水面,二級頭換呼吸管後,浮潛回岸途中,偶而也會發生上述狀況, 警戒者萬勿以為他仍在那裏浮潛。
    初學者使用呼吸管,因不懂要領,不會用力噴出殘餘積水,而猛然大口吸氣焉有不嗆水之理?如果初學者真的不會使用呼吸管排水,乾脆勸他不要使用,改採抬頭張嘴吸氣,或教他含住呼吸管,以另一手去塞住水面的管口,以便排水時可將氣集中在咬嘴邊的排水口,順利一次排乾積水。
    另面鏡進水或掉一半,看不到景物,一時緊張鼻子猛然吸氣嗆水(自然反射並非故意用鼻子吸氣)也會造成溺水。
    不會游泳者溺水時,大家總有一錯誤印象(電視、電影中慣有溺水情節),以為溺者會大喊救命,或活蹦亂跳、水花四濺載浮載沉,雙手拍打水面、努力掙扎一番,如果有這種想法那就錯了,因為溺者一開始發生危險時,總以為自己有辦法克服危險,而不會主動喊救命或因緊張而不知喊叫,經過三、兩下(時間不會拖太久,只有幾秒鐘的功夫)動作不會很激烈的掙扎和調整姿勢,等發現自己無法應付時,已開始喝、嗆水,那還有時間喊救命?
    若遇到會游泳的人溺水,在他未下沉前,必會喊救命引人注意,一旦開始喊叫,也就是瞬間要下沉的時候,同樣無力掙扎兩三下即沉入水中。因此岸上警戒者必需特別注意,雙手在水面緩慢划動,而頭部浸入水中5~10秒,仍未浮出水面換氣的泳者,已可斷定必遭溺水。
  3. 潛水者遇難尚有意識的觀察,通常發生在水面的機率佔多數,發生在水中的情況只是佔少數,一旦水面遇難,溺者緊張又驚恐萬分,大都會將二級頭吐掉(因為覺得吸不到氣),張口喘氣、喊叫、咳嗽,也會將面鏡拔掉(因進水看不清楚又嗆水緊張),雙手亂揮亂抓,雙腳亂蹬想衝浮出水面,導致身體在水中載浮載沉。
    如果碰上遇難情況,救者施救前一定要衡量自己的實力,不要以為仗著全付重裝,浮力絕對夠支撐兩人,而冒然出手會吃大虧的,萬一接近法不當被抓抱,溺者垂死前的死命抓抱踩壓,將你的二級頭扯落吸不到氣,對方連裝備壓在你身上的重量,使你無法浮出水面吸氣,在水中被抱得緊緊的,兩人裝備(二級頭)又纏在一起解不開,救者若不夠鎮定脫困,是會造成雙淹溺的後果;再者重裝備在水面拖帶,是非常耗體力的,不像在泳池的演練輕鬆,如果又不瞭解當日浪況水流,借力使力是會吃足苦頭的。
  4. 溺者本身若會游泳或水性不佳,剛下水忘卻游泳安全規則,迫不及待想在友人,尤其是男性在女友面前,想炫耀高超泳技,必奮力衝刺游泳,等一陣激烈衝刺後已氣喘如牛,手腳稍微不聽使喚,這時泳者為求喘氣休息,必會停止游泳,在水中成立泳姿勢,並開始採較不費力的蛙式或仰式來游,游速也慢下來,此時在岸上的警戒者,就必須注意這位泳客的後續動作,因為接下來萬一換氣不順,嗆水又體力不濟,必有雙手奮力划動兩三下,身體頭部沒入水面下,但雙手仍會很有節奏、無力,卻姿勢柔美的划動數下,而不見泳者頭臉部浮出水面換氣,時間持續約5~15秒,這時已可斷定泳者有溺水現象。
  5. 要特別注意穿長褲下水的泳者,(一般年輕人最易犯的錯誤,不知其危險厲害關係)人著衣褲下水游泳後,因會吸水阻力大增,使人手錶不易靈活,而必需比平常更用力來游才能游得動,此時經過一番惡性循環,體力耗盡、氣喘如牛,手腳不聽使喚,身體越游越下沉,幾乎成立泳姿勢,就如同水鬼在拉腳拖你交替超生般,(一般人的印象和以訛傳訛)於是又造成溺水事件一樁。
    每期救生員班訓練過程,必有一節著長衣物褲游泳400~1000公尺的課程,目的就是讓學員體驗其過程,及如何求生自救救人,更借此加強體能訓練。
  6. 每日常在泳池晨泳、或泳技很好的人,初遇溪水、潭水,因不知其水溫通常比泳池低攝氏3~5度,會令人覺得非常冰冷,更甚者溪床或潭水較深,水深變暗藍色,令人心底發毛,幽閉恐懼症的心理跟著襲上心頭。縱使泳技高超,但心裏若恐慌、信心不足、無安全感時(因泳池再怎麼游都可踩到底覺得有安全感),即容易出現緊張、抽筋現象,尤其是歐巴桑、歐幾桑及膽小的女子、小孩,都應特別注意他們的臉部表情,驚恐發白、手腳突然急速拍抓三、四下,頭臉即沒入水中無法換氣的現象。
  7. 對於游泳時抽筋的觀察;人在游泳時會造成抽筋,不外暖身運動做得不夠,或長時間浸泡水中造成身體失溫(攝氏35度以下) 、手腳僵硬,另過度疲勞、飽食、饑餓也會有此現象。當發生抽筋時若未經自救訓練,很容易心情緊張、慌亂造成肌肉僵硬,演出溺水事件。一個游速正常的人遇上抽筋,泳速會停頓下來,而且不敢使抽筋的部位使力,因很痛苦而造成泳姿雜亂,身體下沉,若再換氣不順則必遭嗆水,身體能動的部份,例如頭、雙手必有向上擺動、不會喊叫救命的現象,此時警戒者應可判定此人有溺水跡象;若是會游泳的人會喊救命,但仍會很快下沉。
    擔任大型長泳比賽或橫渡如日月潭…..等的救生執勤人員,要注意防範大夥出發時的爭先恐後、拼命往前衝,參賽者很容易互相推擠;在水裏不是被人踢到身體,就是頭臉部被別人掃到一陣痛楚,很可能已臉色慘白無力再游;或出發時突然雙腳踩不到底,溪潭水冰冷又深不可測,心生恐懼也一樣無力再游。若有人反方向想游回岸邊或就地立泳不前,已可確定有問題,救生員應隨時盯著泳者準備救援以防不測。
    再者長泳途中因隊伍已拉長、泳者之間距離已拉開,大家已不會再相互碰撞,但是請注意落單的泳者,如果他游一下停一下不動,又不斷變換泳姿,已可確定此人有抽筋現象,應趨前詢問需幫助否?另抵達終點時,泳者將信物交給終點裁判後,應請他在淺岸水中停留坐著休息幾分鐘後,再讓他上岸,否則因長時間在水中失重狀態下,隨著水流搖來幌去,全身平衡感已失(俗稱暈船),若驟然離岸易站立不穩跌倒。尤其潛水者在經過水裏壓力的激烈變化後,如果馬上起身離岸(若浪大則另當別論),可想而知,全身笨重的裝備,再加上淺灘凹凸不平,是很容易跌倒,帶隊者要特別注意。
  8. 警戒者請多注意水面使用救生圈浮具的人,一般人總以為有浮具就安全,尤其是有救生圈。最不安全的首推救生圈,它不但妨礙游泳,萬一浪大或不小心,弄翻了,來一個頭下腳上倒掛在水裏,雙腳脫不開救生圈,若無人發現只有溺水一途,這種因著救生圈溺水的事看太多了,奉勸不會游泳的人或初學者,要使用手臂圈套在雙臂上,不但安全又不會顛倒溺水。
    事實上在海邊不管使用任何浮具,只要遇到浪大風也大的日子,奉勸大家不要再玩下去,立刻上岸走人,否則被風浪吹刮.海流帶走的機率大增。
  9. 眾多泳客戲水當中,警戒者要多注意上了年紀五、六十歲的老者,若是紅光滿面油得發亮(本身未擦油),身體壯碩肥胖的人,要特別注意,此種人可能因很少運動,一作起激烈的游泳,很可能會伴隨高血壓、腦溢血、心臟病的突然發作。另有一種骨瘦如柴、臉色蒼白、行動時有氣無力的人,或滿身酒藥味濃的,也要防止體力不繼肇事端。
  10. 岸上警戒者應多注意浮潛、游泳者臉部表情,遇險尤其是遇迴流浪捲時,泳者剛開始拼勁十足賣力地游,(潛水者亦同)此時若無問題,三兩下應可游得很遠,萬一仍在原地游半天,體力一耗盡,不但拼勁消失,動作也慢下來,臉部表情跟著滿臉驚恐、氣喘如牛,嘴巴張大、用力吐氣,連續不斷即可斷定此人遇險矣。
    潛水者如遇此狀況,不必驚慌也千萬不要bcd充氣在水面逗留,應即刻排光bcd的氣,速往水裏往反方向鑽離岸邊,至雙腳踩不到底的水深非浪區,重新找好安全出水的上岸地方,並觀察好浪的運動瞬間空隙安全上岸,以策安全。
  11. 岸上警戒者遇有人游進礁石區時,請儘早鳴笛示警,千萬勿等已游近礁石區(通常礁石區不但浪大且亂流多)才猛吹哨子示警,果真如此泳者一近礁石區,已感受浪捲迴流的力道甚強,心情緊張想極力游開危險礁石區,又逢你猛吹哨徒然製造緊張增加他的壓力,在游不動又無法脫困的情形下,焉會不出事?輕者刮傷手腳,重者頭部、身體撞擊礁石昏迷沉沒。此時岸上警戒者應安慰他並指導泳者脫困,要不然丟救生圈、魚雷浮標給泳者再拖向安全地帶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41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